专访设计师李宽喜:红尘殊途,唯君如故李宽喜 南京家居平台特邀设计师 品奕汇(品奕汇建筑设计)创始人 后视觉艺术培训机构 合伙人 东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客座教师 国家一级装饰室内设计师 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陈设艺术专委会理事 光华龙腾奖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百人榜 NIID南京市室内设计学会理事荣获优秀设计师 南京市室内设计学会理事 南京市室内设计学会青年设计师分会理事 南京市设计创新能手,建设系统科技榜样 40UNDER40南京杰出青年设计师 2018荣获室内设计新势力榜南京TOP10青年设计师 2019荣获金尺榜新锐设计师 2020荣获陈设中国.晶麒麟奖光影空间设计金奖 拜访当天,异常闷热。正午阳光灼灼的炙烤着街道,我穿过玛斯兰德漫长的街区,寻着地图终于找到了品奕汇。过年前我与几个同事曾一起拜访过他,那时候我对他的印象就是温润君子,说话慢斯条理。没什么架子和野心,整个人异常平和。 这时是我第一次单独见李宽喜。他听闻我的招呼声,从方案里抬起头,看着满头大汗的我,一边询问着热不热,一边领我进冷气更足的房间。 破
我们聊起最近一个案子,这个话题我饶有兴致。 △潮向酒廊实景照片 (1) “OT Lounge Bar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卡洛.斯卡帕设计的一个家族墓园(BrionFamily Cemetery 1969-1978)。斯卡帕用近十年时间设计建造的一座建筑作品,也是一个艺术品。那是直思“死亡”的场所,而又是一个精神“永生”的场所。传递着斯卡帕对柏拉图《理想国》的追求,更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对自然的崇拜。” 我惊奇于客户怎么能够接纳墓园这个新奇的IDEA,毕竟在常人看来,商业项目运用墓园的设计理念,可能很多业主会相当排斥。 李宽喜也对这个话题来了兴致。这些年来他主持参与了太多商业项目,也目睹了太多“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的故事。商场本就如战场,激烈的竞争是高额利润的价码,如果无法保持平常心,很难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活下来。
东西方的二元论思想,在讨论人与神、生与死、瞬间与永恒的关系中,本质上无太多差别。所以他以墓园为灵感,在心中勾勒出这个方案的时候,就一个想法:告诉客户经营要有“向死而生”心态。 △(BrionFamily Cemetery 1969-1978)摄于2018年意大利 (1) “当我来到那个场域的时候,丝毫没有感觉到压抑或阴森,反而有一种久违的宁静。我们中国人都很避讳死亡,但是当我置身其中,我没有感觉恐惧,反而有一种正向的能量。” 李宽喜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给业主,业主从起初的不解,再到深入思考直至认同的过程其实并不轻松,但这种思维的碰撞,所带来的打破和重组,是李宽喜非常享受的。比起机械化的重复出品,李宽喜更加爱惜自己的羽毛,在他眼中,设计作为创意产业如果失去了创意思想,就失去了行业的灵魂。 除却设计师给业主带来的思想转变,李宽喜觉得业主对他的也启发非常大。曾经有位业主是学美术出身,但从未从事过与美术的相关行业。当他们在畅谈对某个项目的规划时,美术这个共同的爱好让他们更加理解对方,而不同的从业状态,也给了彼此多方位的视角。 立
李宽喜算得上是乐于尝试的人,他有很多身份品奕汇(品奕汇建筑设计)创始人,后视觉艺术培训机构合伙人,东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客座教师……说起今年正在尝试的新领域,他告诉我是民宿。 △在建案例.半养山居酒店(1) “民宿”源于舶来语,最早为朝圣者解决食宿。经过漫长的演变和发展,民宿不断丰富内容,从简单的提供餐饮住宿发展为与自然景观、人文特色相结合的度假形态。 近年来民宿行业在国内大热,归根结底是生活态度的分享,是人情味以及主人魅力“贩卖”的温情产业。国内的民宿形式,也由早期家庭副业的形态逐步发展为被房产投资客和移民人士看好的新领域。 △摄于2016年,美国游学-流水别墅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经过设计师介入的精品民宿已经成为了新旅游形势下主客双方共同关注的热点。设计师通过因地置景的建筑手法,贴合当下的设计风格,将美感适宜的附加于便捷、友善的人居环境中,为居住者创造了人文体验附加值。 △在建案例.半养山居酒店(2) 身为设计师的李宽喜,看过也做过太多民宿賦能的设计,但在尽收美好的物理空间下,他反而想要打破局限,寻求另一个维度,来发掘现代人的精神需求。设计为需求而生,而当我们厌倦为了设计而设计的时候,李宽喜则希望通过以人文精神介入空间,让民宿兼具品质、品味、品牌特性与文艺属性,变成充满精神属性的文化场景和功能性空间的载体。 △摄于2017年,希腊帕特农神庙
接收来自各个领域具备内容高度、深度、广度以及美学竞争力的优质讯息加以整合,落脚于审美、艺术性和想象力,以优质空间与内容选题,联系地域风情……这些让人澎湃的想法,皆出自于李宽喜与不同行业朋友的对话中得来。他自觉如一棵正在生长的树,阳光的照耀、雨露的灌溉,甚至来自啄木鸟的帮馈,都让他更加健康和茁壮。这是在设计中固步自封而难以习来的。 △在建案例.半养山居酒店(3)
他打趣的跟我说,如果现在有人组聚摆地摊,他一定第一个报名。他当然不是放弃做设计的意思,恰巧是渴望跳出城市、圈子思考,以便为他的设计注入多元和丰富的内核。地摊思维是共享,也是共生。 在过去,设计对于他而言可能是一种线性的生命。这份工作他足够的热爱,并想要一直延续下去。他邂逅良师,于年轻时很快脱离迷茫;他也收获益友,在多年闯荡中帮扶。 △摄于2002年 但2015年成为李宽喜设计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个时期,他看待设计的方式和维度发生了转变。他开始觉得设计不是线性的,而是以圆的形状在扩张。热爱在这种时候,反而限制了他的眼界。 每一种知识和设计的碰撞,都会使其在各自单一的时间,构成一个小世界。无数的小世界,构成完整的大世界。再往上,以至无垠。无涯。 △在建案例.驻驾山墅 (1) 人们总是津津乐道的谈论,设计的思维是无限的,但是究竟为什么无限,很多人都答不上来。而此时的李宽喜,显然有了答案:设计的维度是不可预测的,未知所以无限。置身于全新视野下的李宽喜,忽然觉得自己很渺小,宛若浩瀚宇宙中的尘埃,却丝毫没有失落和沮丧,反而使原本再度陷入迷茫期的自己,重新看到了光亮和方向。 △在建案例.驻驾山墅 (2) 之后,他开始埋头苦干。只有两个地方能找到他,要么是工地,要么是山林。自古文人隐士,皆爱山野。但李宽喜热衷于此的缘由,少几分墨客的矫情,更多的是希望与外界保持一种“安全距离”。这样的距离让他冷静和踏实,也让他增添了许多洞察的可能。一如希腊神话中那耳喀索斯的临水观照,只有当他不再伸手触碰湖面时,才有完成自我观照的可能。相比于拥有更多财富、名望、头衔,他更想做一个在设计中回归自我的普通人,沉淀出更震撼人心的作品。 △在建案例.驻驾山墅 (3) 李宽喜是信佛之人,说这番话的时候,我多少在他身上看到了南宗的影子。南宗推崇在日常生活中去寻真,于一事一物里修行。对于李宽喜而言,佛住心中,而设计就是他肩头那块落不下的袈裟。
在我们一个多小时的长谈中,设计其实占了极小一部分,大多数时候我都在向这位稍年长的前辈,“讨教”人生的经验。 △摄于2018年,意大利米兰 赫拉克利特言:“万物流变,无物常住。”我最欣赏李宽喜的一点是,他一路走来不断在反问天地和自省身心。很多人都避讳谈论自己的迷惘,但我在李宽喜身上看到他对自己和他人的诚恳。迷惘源于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李宽喜的设计成长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面湖观己”,发现和探索自己当前阶段的不足,继而步履不停的精进。他有一种踏实的魅力,也有一份立足大地,仰望天空的豁达。 △摄于2016年,美国纽约 我没有在专访的最后,询问他未来发展的方向,彼时的我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向上,亦向正、向阳。 |